帶愛貓前往動物醫院接受預防注射時,可曾被告知,雖然機率極低,僅約萬分之一,但愛貓確實有可能因為注射而產生肉瘤。 |
文/陳愷禕 審稿/李繼忠(台灣大學獸醫學系講師) |
許多獸醫師會建議畜主帶愛貓、愛犬注射疫苗,以免遭疾病所苦。當愛貓接受疫苗注射後,卻有極小的機會在注射部位長出腫塊,若未及時發現,愛貓可能因此喪命。
|
因注射造成寵物身上的肉瘤,在台灣是近10年才比較被注意到的。圖中圈起來的部位是貓兒注射疫苗後,長出腫塊的位置。(影像來源:陳維瑩) |
腫塊的產生與免疫反應有關。免疫系統會對侵入身體的異物產生免疫反應,若反應激烈,大量的巨噬細胞會包圍入侵物,形成一團充滿巨噬細胞的肉芽腫。這樣的肉芽腫除了巨噬細胞,通常還會間雜其他各式各樣的白血球以及成纖維細胞、膠原蛋白等。之所以會形成肉芽腫,是因為免疫系統企圖將入侵身體的異物吞噬,並加以修復。若是吞噬有困難,最後會以纖維將異物包圍起來。像這樣的激烈免疫反應常出現在貓身上,不少貓在施打疫苗或進行注射後,會在注射處出現肉芽腫,但隨著時間經過,通常在 2~3 週內,肉芽腫便慢慢消失不見。
不只疫苗會引起肉瘤
然而,腫塊如果不是肉芽腫而是肉瘤(惡性腫瘤的一種),就會越長越大,不會消失。極少數的貓在注射之後 2 個月到 11 年間會在注射處出現肉瘤。由於大多數的肉瘤都屬於纖維性肉瘤,甚至不少病例在肉瘤內發現了疫苗的成份,難免讓人產生疫苗造成肉瘤,及肉芽腫惡性化成肉瘤的聯想。再加上,不少出現肉瘤的貓,在發生肉瘤前都非常健康,除了疫苗外,幾乎未曾接受過其他醫療注射,因此,疫苗與肉瘤的相關性更顯曖昧,這種肉瘤也被命名為「疫苗相關肉瘤」(vaccine-associated sarcoma, VAS),暗示這種肉瘤之所以發生,與疫苗注射有某種程度的關聯。
隨著研究越來越多,疫苗終於洗刷污名。現在獸醫師明白,只要是皮下與肌肉注射行為,包括注射抗生素、長期注射類固醇、皮下輸液、心絲蟲用藥(祿芬隆)持續 6 個月,都曾有造成疫苗相關肉瘤的報告,不限於疫苗注射。然而只要是透過注射施予疫苗,就有可能引發疫苗相關肉瘤,因此在為貓施打疫苗之前,獸醫有義務告知畜主肉瘤產生的可能性。至於,不少疫苗為了達到更好的免疫力,而含有使免疫反應激化的物質,疫苗是否因此比一般注射更容易導致疫苗相關肉瘤?這部份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分析。
打疫苗,增加扺抗力
當一個人接受了疫苗注射,疫苗能誘導他的免疫系統產生足以對抗感染的抗體,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。施打疫苗除了保障接受疫苗注射的人免受傳染病威脅,更能廣泛控制疾病傳播,避免大流行造成健康與經濟雙重損失,是公共衛生政策上的重要手段。基於相同理由,經濟動物(如牛、豬、雞)及寵物也必須施打疫苗。
不少疫苗採注射的方式施予,注射針刺穿皮膚,將疫苗注入皮下或肌肉中。疫苗中可能帶有活的但幾無致病能力的病原、死的病原、帶有抗原的病原碎片或足以引發免疫反應的抗原次單位,這些外來的異物會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作用。
免疫能力如何產生?
當疫苗或病原等異物進入身體,首先巨噬細胞(白血球的一種)會前去吞噬異物,並將異物的抗原加上標示後表現在細胞表面,這些與標示物結合的抗原會刺激輔助者 T 細胞(註)及 B 細胞。在輔助者 T 細胞被巨噬細胞刺激而活化後,又會進一步去刺激已受巨噬細胞刺激的 B 細胞。
B 細胞必須先感受到巨噬細胞表面的受標示抗原,接著再受輔助者 T 細胞的刺激,才會活化。活化後的B細胞會增生並分化為記憶 B 細胞及漿細胞(會分泌抗體的細胞)(見右圖)。記憶 B 細胞負責記住並辨識這個外來的抗原,漿細胞則可製造大量可與抗原結合的抗體,並將抗體分泌到血液中。要是未來的某一天,病原真的入侵身體,記憶 B 細胞透過病原表面的抗原辨識出它,便會快速分化為漿細胞,大量製造抗體對抗病原,疫苗接受者對該傳染病就有了免疫力。
疫苗進入體內後,誘發免疫力的過程,和自然感染致使身體獲得免疫力的過程是一樣的。疫苗接種可以說是讓身體在控制條件之下遭受一次輕微的感染,讓我們不必承受生病的不適、痛苦,就可以獲得抵抗該疾病的免疫能力。
免疫反應示意圖。(1)巨噬細胞吞進病原;(2)病原的表面抗原被標記後,表現在巨噬細胞表面;(3)巨噬細胞以標定的表面抗原與輔助者 T 細胞和B細胞接合;(4)輔助者 T 細胞再和曾與巨噬細胞接合過的B細胞接合,使B細胞活化;(5)被活化的B細胞分裂增生,並分化為記憶B細胞與漿細胞。(電腦繪圖:姚裕評)
註:白血球中的淋巴球分為 T 細胞和B細胞,而它們又因為功能不同被歸分為數類,輔助者 T 細胞是其中一類。輔助者 T 細胞可促進其他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,如活化 B 細胞製造抗體。
留言列表